另外,特區政府可以考慮縮短人才獲取永久居留權的年限,進一步優化「落戶」政策。目前,通過各種途徑來港的人才要想拿到永久居民身份,需在港連續居住7年。但這個時間較長,會讓許多人才「望而卻步」,也會對香港「搶人才」產生一定阻力。而與香港激烈爭奪人才的新加坡就規定,在新就讀的留學生,居住時間不少於2年並通過一項國際級考試即可獲得永居身份。在周邊城市都出台更具競爭力的措施招攬人才的情況下,特區政府是否也可以考慮縮短人才獲取永居權的年限為5年甚者更短,或者考慮設置統一的考核標準,對於在科研、工作方面具有突出表現、在繳納稅費、或是其他社會價值方面具有較大貢獻的符合條件者,在轉為永居的時間限制上可獲適當減免。
最後,特區政府需要為內地來港人才營造更為友善的社會環境。人才是否要留在香港長期生活,還要看能否融入香港。香港的整體社會環境較為開放包容,市民大都有較高的修養和素質。但是不少「港漂」都曾因為語言不通、文化差異等原因在生活中或職場上遭受過香港本地人的歧視或不友好對待,如言語嘲諷、態度冷漠、職場欺凌等。試想,背井離鄉來到香港發展,作為為香港做出貢獻的人才反而受到歧視,怎能不讓人心寒?一個社會中,即使官方大力招攬人才,但民間仍然有排斥同胞的風氣,人才又如何願意留下來?即使留下來,也難以真正融入社會。香港平等機會委員會2021年已向政府提交修例建議,禁止香港人和內地人互相歧視的「族內歧視」行為,而目前仍未見到相關立法。筆者在此建議特區政府加快對於此事的立法進程,同時鼓勵企業、社會組織、社區等宣傳反歧視訊息,並設立投訴機關處理內地來港人士的投訴,讓內地同胞的權益得到保障。另外,由於粵語是香港社會的主要語言,大多「港漂」初來乍到都曾因為語言不通面臨溝通障礙甚至在找工作時也受到阻礙。政府可以在多區開設免費的粵語學習課程,幫助來港人才更快地掌握語言技能、增強他們的適應性和歸屬感。相較於前文提到的「硬件」因素,社會環境這一「軟件」因素中存在的問題更隱蔽、也需要更長的時間去解決。整個社會應該一起積極營造更加友好的環境,這樣才會有更多人才願意來到香港,更好地融入香港,真正成為香港的「一份子」。
2023年10月9日,香港優才及專才協會將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辦「鏈接全球人才、共建高質灣區、服務國家發展——第三屆香港國際人才高峰論壇」,來自海內外的政要、專家、學者和企業家及各領域高端人才將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國際人才競爭、灣區人才聯動和香港人才發展等重要課題。希望屆時會有更多更好的人才建議提出,並在日後轉化為切實可行的政策推出,讓更多人才來到香港、留在香港、融入香港,助力香港在「人才戰」中脫穎而出!
原文刊登於紫荊雜誌,作者是香港優才及專才協會會員杨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