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辦公室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李家超 大紫荊勳賢, SBS, PDSM, PMSM

行政長官鈞鑒,

關於《2022年施政報告》人才政策的建議書

        恭喜  閣下領導的新一屆特區政府揚帆起航、平穩開局、順利施政,積極向香港社會展現施政新風,開啓香港由治及興新氣象!香港優才及專才協會期待 閣下帶領新一屆特區政府及社會各界為香港共創新篇。

        自落實國安法和完善選舉制度後,香港社會由亂到治,並正步入由治及興的新階段。《十四五規劃》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綱要》的發佈,提出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為香港發展帶來巨大機遇。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25週年之際,在港發表了重要講話,指出「未來5年是香港開創新局面、實現新飛躍的關鍵期。機遇和挑戰並存,機遇大於挑戰。」堅定了各界對「一國兩制」的制度信心和決心,更奠定了香港未來發展的定位和方向,也為人才來港、留港發展堅定了信心、指明了方向。

        同時目前香港人才發展除了面對疫情及國際經濟形勢的挑戰,也面臨人才政策、產業結構、發展空間、服務保障等深層次問題,对香港「引才、聚才、用才、留才」提出新的挑战,影響到香港作為全球金融中心和亞洲國際都會的人才競爭力。新一屆政府對人才工作高度重視,特首多次表示會在十月的《施政報告》,推出措施吸引全球頂尖人才匯聚香港;並指示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制訂「搶人才」計劃,協會對此表示十分贊賞和充滿期待。

        香港優才及專才協會(下稱「協會」)是香港唯一一個以促進通過優才和專才計劃來港人士交流、加強與香港社會融合、向港內外宣傳推廣優才和專才計劃、推動香港和內地及海外交流的特區政府註冊公益組織。自2013年5月成立以來,協會一直致力於建立通過「優秀人才入境計劃」、「輸入內地人才計劃」、「一般就業計劃」、「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計劃」、「科技人才入境計劃」等來港人士的交流平台,共用優勢資源,提升專業水準;同時推動通過優才和專才計劃來港人士融入香港社會,積極為香港特區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提高香港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特別是為香港配合國家的人才工作戰略目標,建設成為國家其中一個吸引和集聚國際高層次人才的平台,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助力國家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貢獻力量。

        協會目前擁有超過13,000名各類別在冊會員,通過各平台聯絡香港外來人才數十萬人,涵蓋金融會計、資訊科技、建築工程、文化教育、藝術體育、商業貿易、法律服務等各行業領域,會員中超過80%是具有碩士或博士學位的專業人士。協會目前有37位理事,分為14個行業委員會、3大地區委員會、15個職能委員會和14個俱樂部等合計超過200位核心骨幹義務參與運作,一直積極推動各行業專業人士「融入香港、扎根香港、服務香港」,為香港融入國家的人才工作戰略目標,服務國家發展大局作出積極貢獻。

        面對未來的機遇和挑戰,藉著《2022年施政報告》公眾諮詢的契機,協會就「新來港專業人士對新一屆港府的期望」开展問卷調查和專題訪談,對本港人才政策從「引才、聚才、用才、留才」四個篇章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篇 引 才

一、全面審視人才需求,系統統籌人才政策和發展規劃

        人才政策是政府對人才態度的風向標,引才應具主動性、開放性和突破性思維。面對世界各地「搶人才」熱潮,特區政府應變被動為主動,積極到海內外廣納人才。且要應對人才流失,不能再將人才引進的思維局限於簽證問題,建議設立專責部門或委託專責官員,全面且完善地檢討香港的人才政策,系統統籌目前特區政府人力資源相關工作,並積極針對國家「十四五」規劃中給予香港的戰略定位,抓緊國家發展的契機,制訂本港未來產業發展藍圖和佈局,提出具針對性的產業人才培養和引進策略,同時加強香港人才制度建設,為香港長遠發展的人才儲備作出全面系統規劃。

1. 對接國家規劃,審視人才需求,建立專業人才庫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明確表示要打造人才高地,支援香港發揮好「八大中心」角色。建議特區政府抓住國家發展帶來的歷史機遇,更積極主動對接「十四五」規劃、「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戰略,加強培養本地人才,優化人才成長環境,積極應對本港各行各業的發展實況和前景進行系統檢視,並根據《十四五規劃綱要》精神,將香港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重要一環,制定本港未來產業發展藍圖和佈局,配置相應有針對性的人才政策,按專業領域建立人才庫。

2. 加大力度,主動吸引海內外各行業人才來港發展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海內外人才的就業機會、發展預期、職業前景發生複雜深刻變化,香港背靠祖國、面向世界,應充分發揮香港優勢,變被動為主動,以香港為窗口和基地,積極打造成為海外人才回流和內地人才發展深造的前沿和首選地點,廣泛吸引海內外各行業人才來港創業、就業、興業,讓滿懷夢想的世界各地人才來港施展抱負,服務國家發展大局。

2.1  特區政府聯合專業機構,在世界各地主動「搶人才」。建議特區政府優化或調整現有世界各地經貿辦或辦事處的職能,除發展經貿工作,亦明確或增設人才相關職責,並設定「搶人才」KPI,主動邀請海內外高級人才來港發展;同時亦可聯合專業機構和獵頭公司,動用各社會力量吸引幫助海內外人才來港發展。

2.2  推出高端人才回港資助先導計劃。圍繞本港重點發展領域和產業,重點吸引具有本港永久性居民身份、在海外獲得博士學位的傑出人才回港就業、定居,並且完善審核機制、設置專職的評核單位,透明化客觀評分標準,為回港穩定工作6個月以上的人才提供相應金額資助。可考慮將資助款項下放給人才工作機構和組織,並由機構決定以一筆過或分期付款形式撥款。

2.3  設立創科人才綠色通道,重點加大「搶」創科人才的力度。本港過往忽視培養創新科技人才,導致創科產業發展落後,在外媒一項評估全球經濟體創新潛力的排行榜中,香港更是「亞洲四小龍」排名榜尾。中央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為香港在創科行業發展鋪好了「快車道」。本會建議港府在以下幾點進行改善,以吸引更多創科人才:

  • 設立「創科人才基金」和「住房津貼」,為創科人才來港提供經濟支持和發展誘因;
  • 簡化初創企業招募人才來港的簽證辦理手續,不少初創企業在引入人才時受制於入境處繁瑣的簽證步驟。現時不論是企業本身,還是對於人才本身的審核都顯得較為刻板和費時,如企業的資質(營業額等)和本地僱員比例的相關要求,不利人才來港。建議政府考慮優化有關審批流程,縮短審批時間,降低對企業的審批門檻,為創科人才提供更便捷和自動化的簽證服務;
  • 對創科人才進行分類管理,為引進的高層次人才給予人才本身獎勵補貼,及向高端人才在香港居留和出入境、子女入學、配偶就業、醫療保險等方面提供相應支援,建立針對創新創業專項資助機制;
  • 促進多領域行業共同合作,整體佈局相關創科產業鏈上下游行業,提升本地創科行業的發展空間,吸引更多知名創科企業來港進駐,打造「科創中心」地位的同時,優化人才集聚發展環境。

2.4  考慮推出陪讀簽證。積極引進海內外優秀中小學生來港就讀,給予其合資格家長來港陪讀簽證,並允許其在符合特定條件的前提下在港就業,從根本上解決本港目前及未來生源不足的問題,同時緩解部分行業的勞動力短缺,而在港受教育的海內外優秀中小學生亦可成為香港長遠發展的後備力量。

二、全面檢視並優化現有各類人才入境計劃

        近些年香港面臨人口老齡化、人才流失等問題,為補充香港勞動人口、引進不同行業所需人才,目前香港設有多個人才入境計劃,包括「優秀人才入境計劃」、「輸入內地人才計劃」、「一般就業政策」、「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以及「科技人才入境計劃」等,特區政府也在因應社會形勢和經濟發展需要,積極調整各項人才政策,包括增加優才配額、改善人才清單及推出「電子簽證」、不在港申請延長逗留期限等。

        不過據入境處資料顯示,近兩三年各項計劃的申請及獲批人數均大幅下跌。如2019年上述各項計劃的申請人數為78,673人、獲批67,090人, 2021年全年香港通过各项人才引进计划,申請人僅為39,293、獲批32,209人。其中以吸引海外專業人士為主的「一般就業政策」申請人數由2019年的45,288人、獲批41,289人,大幅下跌至2021年的15,515人,獲批人數為13,821人;「輸入內地人才計劃」2019年申請人數為16,413人、獲批14,053人,下跌至2021年的申請人數為10,485、獲批9,065人。

        上述數據除了反映在嚴峻疫情影響下,香港對海內外人才的引入受阻,也反映現有各類人才入境計劃具一定局限性,需適時進行全面檢視並優化,具體建議如下:

1.優秀人才入境計劃  

        本計劃是一項設有配額的移民吸納計劃,旨在吸引世界各地的高技術人才或優才來港定居,藉以提升香港的競爭力,目前的配額是每年4,000人,大部分個案申請需時至少9~12個月。

1.1 繼續增加配額,甚至取消配額限制

        優才計劃是眾多人才入境計劃中申請人數跌幅最小,由2019年的5,896人,略微下跌至2021年5,365人。因無首先要獲本港企業僱傭的限制等因素,優才計劃多年來對海內外高級人才的吸引力最大。相信隨著世界各地疫情的緩解,將有更多海內外人才申請,故建議繼續增加配額,甚至取消配額限制,以更開放姿態、更大力度吸引海內外合資格高級人才。

1.2 增加入境處相關人手編制,以加快個案的初審速度

        本計劃的申請者首先要經過入境處主任的初步審理,之後才進入到了篩選程序中,故建議增加入境處相關人手編制,以加快個案的初審速度。

1.3 擴大諮詢委員會規模,以加速審批速度

        本計劃的申請者通過入境處主任初審后即提交至「輸入優秀人才及專才諮詢委員會」進行審批並向入境處處長提供意見。2022年6月政府委任了新一屆委員會25名委員,新增5名委員,而再往上一屆是18人,我們樂見諮詢委員會規模不斷擴大,但為應付持續增加的申請者,我們建議繼續擴大諮委會規模,並邀請不同行業的愛國愛港社會各界人士加入諮委會,同時增加評審會議的次數(目前為三個月一次),以對申請者進行更專業、更精准、更快速的甄選。

1.4 優化評審標準,全方位多元化吸納人才

       優才計劃2006年推出以來,各項評審標準基本保持不變,建議檢視並優化相關評審標準,以全方位多元化吸納人才,如對文化、藝術、體育等行業人才引入更靈活多元的評審標準,並調整更新申請表格第12部分的「行業」,以適應社會和行業發展。

2.一般就業政策、輸入內地人才計劃

        「一般就業政策」和「輸入內地人才計劃」是目前海內外人才來港的最主要方式,疫情之前的2019年申請人數超過六萬人,審批通過率亦最高近90%,本會建議可考慮進一步放寬、簡化計劃的審批標準和流程。

2.1 放寬對香港本地僱主的資質要求

        此兩項計劃作為通過香港本地僱主聘請人才來港的方式,特區政府對擬聘請非本地人才的公司業務規模、聘請本地員工人數等都具一定要求。建議政府考慮進一步放寬對特定行業香港本地僱主的資質要求,特別是從事創新科技、金融科技、綠色環保、生物醫藥等香港亟需發展行業的僱主,對其業務規模、本地員工等資質要求進一步放寬,甚至豁免提交相關資料,以讓相關行業僱主更便捷、快速地從海內外聘請到香港本地亟需的相關人才。

        相信此項政策亦能夠變相鼓勵相關行業的創業者,進而帶動香港快速發展此類新興行業,在打破香港傳統的二元產業結構的同時,帶動香港的本地就業,並為香港經濟的發展轉型奠定基礎。

2.2 放寬對特定行業專才計劃申請人的資質要求

        政府早前已放寬對年薪達港幣200萬元或以上的專才計劃申請人的要求,即無須遞交學歷及工作經驗證明,相應聘用公司亦無須遞交本地招聘工作的證明,協會對此表示歡迎,建議政府參考如上規定,考慮放寬創新科技、金融科技、綠色環保、生物醫藥等香港亟需發展的新興行業的專才計劃申請人的資質要求。

3.科技人才入境計劃

        2018年5月香港政府推出「科技人才入境計劃」,目的是為香港科技事業輸入專業人才,從事研發工作。但至2021年僅282人申請,其中2021更只有38人申請,建議進行全面檢視。

3.1 融入「一般就業政策」和「輸入內地人才計劃」

        將「科技人才入境計劃」融入「一般就業政策」和「輸入內地人才計劃」中,並以優才計劃中「人才清單」的概念處理香港亟需的創科人才的專才申請。

3.2 優化配額申請流程,豁免申請公司的「負面紀錄」

        在遞交申請時,聘用公司須先獲創新科技署批出有效配額。如公司未能充分使用獲發配額,或未有聘用足夠數目本地人士,創新科技署會考慮向該公司附予「負面紀錄」,進而造成公司信譽受損,且對其新的配額申請會有影響。如上規定讓很多公司卻步,建議優化配額申請並豁免申請公司的「負面紀錄」。

3.3 降低對擬聘請科技人才的學歷要求

        目前要求申請人須持有與STEM相關的全球大學排行榜上前100間大學的學位,建議降低此項學歷要求,以大幅增加申請人基數。

3.4 降低聘用本地人才的相關規定

        目前申請公司提交配額申請時,須承諾增聘本地人才,即每聘用一至三名非本地科技人才,便須增聘一名本地全職僱員和兩名本地實習生,這些本地僱員全部均須從事與科技相關的工作。因為相關科技範疇工作很難在本地聘請相應人才,建議降低甚至取消此項規定。

3.5 簡化申請後的程序

        簡化申請后後的各項手續,特別是建議取消申請公司需要提交的中期進度資料及最終報告。

 

第二篇 聚 才

        自特區政府2003年推出「輸入內地人才計劃」、2006年推出「優秀人才入境計劃」等各項人才入境計劃,近20年來獲批通過的海內外人才總數超過50萬,雖然其中有不少是短期工作來港,但亦有不少攜帶配偶和子女舉家來港長期發展,多年來為香港發展做出了各種貢獻,且整體作為高學歷、高收入、高素質群體,希望同本地人才一樣獲得特區政府的重視和關懷,通過政策和機制做到凝心聚力。

一、設立「政府+社會+市場」多重人才支援機制

1. 設立政府專責部門统筹支援本地和外來各類人才

        目前特區政府在人才的認證和支援上,沒有專責部門負責跟進,或具系統政策支撐,不僅無對本地人才的統籌支援,亦不利各類外來專業人才來港在港發展。建議政府設立如「人才發展局」的專責部門或委任如「人才發展專員」的問責官員,全面統籌支援各類人才,加強對本地和外來人才的培養,並完善和簡化引才用才政策,統籌解決人才認證、人才簽證、資質互認等問題,並與社會人才服務平臺互相配合,全方位凝聚服務在港人才。

2. 委託社會機構或團體建立一站式人才服務平台

        基於香港「小政府大社會」的傳統,積極鼓勵社會組織承擔人才工作社會責任,具體承擔人才服務、人才交流、人才培訓、人才認證等職能,具體如下:

  • 定期向政府提供本港各行各業的人才需求報告
  • 定期向社會發佈行業人才需求指數
  • 打造人才庫,向所需專業領域推薦人才
  • 定期舉辦培訓及講座,提升人才競爭力
  • 人才招聘信息發佈及線上線下招聘活動
  • 協助辦理人才簽證咨詢、提供人才認證服務
  • 推動赴內地和海外參觀訪問,開展人才交流
  • 人才來港在港生活工作訴求反饋和求助個案支援

3. 按市場化原則設立非牟利性香港國際人才發展基金

        建議政府和企業共同出資,按照市場化原則設立並運作、不以營利為目的的香港國際人才發展基金,利用政策性引導基金通過項目和資金引才聚才。以加大對各领域人才的支持,而不是仅局限在創科等熱門行業,打造香港為綜合性國際人才港,凝聚各行業人才的同時,冀打破香港二元產業結構,完善香港產業鏈。

        在基金支持下以具體的項目、科研課題等為載體,通過不同行業的項目形式成體系、市場化引入人才,並通過引導社會資本,鼓勵扶持人力資源服務機構主動參與全球人才市場競爭,用市場化手段來引才聚才。

二、發揮灣區優勢,匯聚國際人才

        粵港澳大灣區面積約5萬6000平方公里,截至2020年12月常住人口達8617.19萬人,經濟及社會規模可與部分發達國家相比,市場巨大,產業鏈完整。2022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5週年,「一國兩制」偉大實踐已展開了新篇章。全面加速粵港澳人才協同發展進程,加速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面臨的重要課題,香港應把握機會,積極發揮灣區整體優勢,匯聚國際人才。

1. 香港和大灣區其他城市設立人才協同發展機制

        近些年來,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及各地推出的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的不斷深入實施,粵港澳人才協同發展日趨成熟,人才互動交流日趨頻繁,人才流動日趨便利,人才協同發展有序推進。香港作為灣區內獨具優勢的國際化城市,可積極發揮制度和政策優勢,利用灣區整體優勢,吸引世界各地不同行業人才通過香港進入灣區,匯聚國際人才。

        通過設立大灣區人才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等人才協同發展機制,推動大灣區各城市打破人才政策壁壘,促進人才灣區自由流動、簽證便利、資質互認和稅收優惠等政策的落地。

2. 打造粵港澳人才協同發展示範區

        通過協同發展促進機制和機構,打造粵港澳人才協同發展示範區。各城市協同共商,打造高質量多層次的人才發展環境。香港和其他灣區城市進行明確定位和分工,加強區內人才流動和培養,通過在金融、稅收、教育、醫療、營商環境等方面給予適當傾斜,實現資源和服務同步,推動整個大灣區的人才建設和進步。

3. 舉辦國際人才高峰論壇,吸引海內外人才匯聚香港

        特區政府牽頭或支持相關機構,每年在香港舉辦大灣區國際人才高峰論壇,吸引海內外人才匯聚香港,對接各類人才需求,實現人才資源的充分流動和合理佈局。

        2021年,香港優才及專才協會在灣仔會展成功舉辦了首屆香港國際人才高峰論壇,以「共融·共享·共創」為主題吸引了香港、內地及海外600余名政商界、學術界和各專業界人士出席,共商人才發展大計,集思廣益,探索方案,為提升香港對國際人才的吸引力,進而為香港等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各行業注入嶄新動力建言獻策,鋪墊未來。

4. 舉辦大型國際人才招聘會,面向全球招聘人才

        中央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香港發展提供了難得歷史機遇,大批海內外人才正躍躍欲試,希望到大灣區施展才華、實現抱負。香港完全有條件成為新時代全球人力資本的中心和樞紐。香港應該憑藉自己的國際都市屬性,舉辦大型的國際人才招聘盛會。通過線上線下的多媒體手段,向全球高校、企業宣傳香港及整個大灣區的發展優勢,吸引國際人才來港發展,助力香港發展為國際創科中心,同時通過香港的橋梁作用支持粵港澳大灣區的人才引進跟發展。

        由香港優才及專才協會聯合主辦的「創新香港-國際人才嘉年華」是一個集招聘、論壇為一體的職業盛會。已成功舉辦兩屆,每年有2萬人次國際人才參與,除職場人士外,亦覆蓋香港八大院校及北美、 歐洲、澳洲等地高校,現場 76%以上人才擁有碩士及以上學歷。現場聚集了包括香港在內的灣區逾 200 家知名企業布展招聘,覆蓋 IT/互聯網、生物科技、金融科技、房地產等領域。活動現場還舉行多場論壇,邀請知名企業和人士演講及討論,與青年人分享經驗,啟發他們認清長遠發展目標,成為推進香港經濟創新的中堅分子。

 

第三篇 用 才

        人才引得來,聚得起,更需要用得好。為來港人才創造條件,提供發揮才能的舞臺,才能真正發揮人才的價值,建議特區政府多策並舉促進人才在港發展,用好香港高校資源打造人才發展閉環,同時利用好來港人才身份優勢,以現身說法「講好香港故事」,吸引更多人才來港。

一、多策並舉促進人才向上流動和發展

        據調查,52%的受訪者認為,外來人才在港發展存在「隱形天花板」,65%的受訪者認為香港人才發展空間有限,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工作機會主要集中在金融、房地產等領域。本會期望政府可推出更多政策措施助力人才向上流動和發展:

  • 要按照德才兼備的標準選賢任能,廣泛吸納愛國愛港立場堅定、管治能力突出、熱心服務公眾的優秀人才進入政府;
  • 設立「人才發展基金」,集中資源吸引各領域緊缺人才,鼓勵優秀人才來港創業興業;
  • 設立政府嘉獎,評選各行業年度傑出人才,增加人才服務香港的榮譽感;
  • 投放資源加深人才對不同行業发展的认识。建議政府增撥資源,發展多元產業,包括創科、藝術、體育、廣告、環保生態等行業,在金融等傳統行業外,為投身社會的人才提供更多選擇;
  • 推出人才內地參訪交流團,提供到大灣區學習、實習、就業、創業的機會,樹立大國視野,吸收大灣區其他城市優勝之處,提升香港人才整體競爭力。

二、用好香港高校資源,打造人才「產、學、研」閉環

        本港的教育及科研水平位處世界前列,香港至今共有34所大專院校,包括大學、專上學院及職業訓練局轄下的成員機構等。各大專院校中,共11所可頒發博士或以下本地學位,2所最高可頒授碩士學位,最高可頒發本地學士學位及副學位的院校則各佔11及9所,其中有5所大學躋身世界百強名校。建議繼續支持香港的大學和研究機構在大灣區內地城市設立分校和研究所,充分結合大灣區的產業創新優勢,配合香港科研發展和科研成果推廣等工作,破除影響創新要素自由流動的瓶頸和制約。建议:

  • 進一步推進河套合作區科创人才落地规划,加快項目引進、人才培養、兩地機制銜接和相關服務配套的落實,利用好「一園兩區」的創新模式,和深圳協同合作,切實提升香港乃至整大灣區的科技創新能力;
  • 主動和大灣區城市溝通並進行對接,從經費和政策措施上支持香港科研人才對接大灣區的企業和高校,支援科研人才和機構在大灣區設據點,形成「產、學、研」的閉環,深化科研和產業在大灣區的融合。

三、用好新來港人才参与粵港澳大灣區人才高地的建設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作為兩地發展的重要綱領,推出至今已有三年,鼓舞著很多憧憬兩地發展機遇的新來港專業人才。受疫情的影響,很多兩地交流和合作无法正常開展。

1. 先行先試,推動建立人才專業資格互認制度。以大灣區為試點,推動灣區內人才跨境發展。在本會調研中,67.5%的專業人士受訪者認為資歷互認一直是困擾兩地人才合作和交流的重大問題,更直接影響到人才的引進和發展。在两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目前香港第一批大灣區律師已獲發職業資格證書,第一批專業人士也在廣州開展了實習工作,鼓舞了新來港專業人士投入工作和留港建設的熱情。本會建議對醫療、建築、跨境法務等人才需求大的行業,儘快擴大資格互認範圍,加大引入海外或內地的相關人才力度。

2. 運用法律手段提供人才資格的臨時授權和認證。本港醫療、建造等行業長期面臨人手不足問題,直接影響民生福祉。第五波疫情更凸顯本港醫療系統下醫療人手不足、護理人手匱乏的情況,危害廣大市民的生命健康。本會樂見 閣下在過去擔任政務司司長期間,勇於作為,以根據《緊急情況規例條例》訂立的《緊急情況(豁免法定規定)(2019冠狀病毒病)規例》,為中央援港醫療團隊掃除了資格認證、項目許可等障礙,可以為人才資格的臨時授權和認證提供範例。

3. 對接單向人才認可,推動雙向互認。深圳前海和珠海橫琴已經單向認可部分香港專業人士在當地執業的資質和執業資歷,相關舉措亦可為特區政府所鏡鑒。 就此,特區政府應盡快了解有關行業在其他地區的資格認證水平,並拆墻鬆綁,相向而行,與大灣區各城市的認證制度作出對接。

4. 用好來港人才,現身說法「講好香港故事」,提升香港人才吸引力建議特區政府善用來港發展的各行業海內外人才,「講好人才故事」的同時,創造條件讓各行業海內外人才現身說法,用自己的來港發展經歷「講好香港故事」,吸引更多人才來港發展,特別是充分發揮新來港傳媒及公關人才最大效能,積極利用他們的海內外資源,改善香港的公眾及國際形象,提升香港人才吸引力。

 

第四篇 留 才

        据入境處相關數據顯示,「優秀人才入境計劃」、「輸入內地人才計劃」、「一般就業政策」、「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各計劃推出以來至2020年底,合計共230,831人獲批,其中僅 24,000余人居港滿七年並申請了香港永久居民,僅占約10%。在本協會調研中,77.5%的受訪者認為「行業支援措施少,優惠政策不足」是人才留港發展遇到最大障礙。數據顯示,除因疫情引致的通關問題(77%)外,不少會員均反映面臨置業困難(65%)、福利配套不全面(49%)、行業支援措施少(47%)等問題。本會認為留住人才的關鍵,除了物質保障外,更重要是具有精神關懷和發展前景。

一、給予外來人才「市民待遇」增強人才歸屬感

        通过本會調研訪談,87.5%的受访者(含優秀人才入境計劃、輸入內地人才計劃、一般就業計劃和IANG計劃等来港人才)認為政府應更注重人才對香港的歸屬感。特區政府在六月宣佈將電子消費券計劃的受惠人範圍擴展至暫未成為、但有資格成為香港永久性居民的人士,包括通過不同計劃來港的優才及專才人士,本會對此表示歡迎,建議政府繼續推出相關政策,提升外來人才的居港待遇,並考慮如修改通常居港滿7年為5年後可申請香港永久居民等突破性政策,通過多種措施提升新來港人才對香港的歸屬感,增加外來人才留港發展誘因,及香港對海內外人才的整體吸引力。

二、留住來港讀書的海內外優秀學子

        來港讀書的海內外優秀學子作為青年儲備人才,經過香港的教育更容易融入香港,是補充香港各行業緊缺人才的重要力量。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計劃2008年推出以來,已有超過10萬名畢業生獲批。近兩年內地來港升學的人數劇增,但畢業後留港發展比率有所下降,亦需要檢視並優化相關手續。

        目前應屆非本地畢業生如有意申請留港工作,無須在提出申請時已覓得工作便可留港12個月。如獲香港僱主聘請,便可再申請逗留12個月,然後在屆滿前四星期內須再申請繼續逗留,之後的申請如獲批准,申請人通常會以2-2-3年的模式獲准在港逗留,即非本地畢業生留港發展須以1-1-2-2-3年的模式在港逗留。

        如上申請繁複,且佔用入境處大量人手編制,本會建議全面簡化非本地畢業生留港發展計劃,即應屆非本地畢業生如有意留港工作,無須在提出申請時已覓得工作,便可留港24個月,如獲香港僱主聘請,然後在屆滿前四星期內申請繼續逗留,申請人可以3-3年的模式在港逗留,即非本地畢業生留港發展以2-3-3年的模式在港逗留,大幅降低申請次數及手續,節省公帑的同時,亦可提升香港僱主聘請非本地畢業生的意欲,創造更多非本地畢業生留港發展的機會。

三、儘早落實通關,促进人才流动

        調查顯示,78.5%的受訪者認為「疫情通關無期,錯失機遇、影響生活」,呼籲本屆特區政府最應重點關注「與內地通關」。會員個案顯示,許多來港專業人才礙於無法正常往來兩地工作,只能留港跟進本地項目,直接影響到他們的正常工作和留港發展意願;許多來港專業人才面临家庭被迫兩地分隔,年長貧病老人及親屬子女被分離後缺乏照顧问题。建议:

  • 擴大「來港易」適用範圍。目前「來港易」僅適用於14日內未出廣東省內的內地人士,建議參照「回港易」標準,擴大內地來港求學、探親、商務及會展人士豁免檢疫的適用範圍;
  • 擴大「人文關懷通關名額」。冀政府繼續增設人文關懷通關的名額和類別,特別是對人才交流、求學工作等活動的支持,促進兩地人才互通。

四、正視並著手解決人才留港居住問題

        本港樓價高企,據調查顯示,85%的受訪者表示「樓價高企上車難」降低人才留港意願,窒礙人才發展。建議:

  • 政府參考本港科學園“創新斗室”及內地“人才宿舍”概念,興建人才宿舍。為來港人才在置業前提供優惠及舒適的居住空間,減低他們租房的經濟壓力,幫助及鼓勵人才在工作初期有充足的空間可以為個人及生涯發展進行積蓄,提供更寬鬆的人才首次置業政策,協助來港人才置業建立家庭,促進人才留港;
  • 檢視非永久人才購房印花稅政策,設立印花稅退稅補償機制促进人才留港。針對優專才在港面臨的置業問題,在不影響整體樓市的情況下,考慮豁免部分可評定為頂尖人才的優才購房印花稅,允許合資格優專才在成為本港永久性居民後,申請退還首置支付印花稅與同等條件下永居人士需支付的印花稅差額,幫助新來港專業人士在港置業、增加歸屬感,安心奉獻和建設香港。

五、推出具針對性的各類支援措施,解決留港人才的後顧之憂

  • 支援外來人才夫婦養育兒女、贍養父母。放寬對現有撫養子女、贍養父母等財政、稅收支援措施的資格要求;
  • 考慮引入部分內地優秀的中小學校來港發展,解決內地來港人才子女教育銜接問題;
  • 在完善本港人才教育制度之外,也應從人才求職、家庭照顧、子女教育、自我增值和多元發展等問題入手,包括政府角度對新來港人才進行正面宣傳,讓香港社會瞭解並認可新來港人士為香港發展做出的貢獻,讓人才可在更友善的社會環境中發展
  • 廣播、電視媒體中增加普通話頻道。在調研中,24%的新來港人士在語言、社交、生活上難以適應香港。因在語言上存在溝通障礙,難以融入社會。建議政府在現有普通話電視頻道及節目之上,豐富內容,並加深和內地電視台的聯繫與合作,幫助內地來港人士更好與香港社會接軌。

 

結 語

        本會針對  行政長官閣下 早前提出的選舉政綱及對人才引進的關注,在上述四大板塊提出的具體建議供  閣下 參考,亦期望相關建議能為本屆特區政府的首份施政報告添磚加瓦。

        本會堅信本屆特區政府能在  閣下的帶領下,「以結果為目標」,展現新風,實踐新作為。引才、聚才更要惜才、愛才,我們熱切希望 閣下 以「我和我們」的團隊理念,「凝心齊力引才聚才,多策並舉用才留才」將施政綱領細化落實;在加強對本地人才培養的同時,重視新來港專業人才群體的發展狀況,善用新來港專業人才群體的獨特優勢,積極構建相關人才政策體系,為本港創造出有利於匯聚人才發展的環境,從而為香港的長遠發展,及更好地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國家發展大局建功立業!

-正文完-

 

附錄:

主要撰寫人

1、駱    勇:香港優才及專才協會主席、全國青聯委員 、香港選舉委員會委員
2、劉姝君:香港優才及專才協會理事、政策研究中心總監
3、劉國熙:香港優才及專才協會理事、政策研究中心副總監
4、關煒曦:香港優才及專才協會理事、政策研究中心副總監
5、劉佳星:香港優才及專才協會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