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要追趕人才流失,不能再將人才引進的思維局限於簽證問題,應設立專責部門或委託專責機構,全面且完善地檢討香港的人才政策,並積極針對國家「十四五」規劃中給予香港的戰略定位,制訂本港未來產業發展藍圖和佈局,及有針對性的人才引進策略。

近日新加坡人力部宣布推出新工作簽證「海外網絡和專業簽證」(Overseas Networks & Expertise Pass),將於明年1月起接受月薪3萬新加坡元(約17萬港元)或以上人士申請,及準備更新現有新加坡工作簽證(EP)計劃。香港行政長官李家超先生近日表示將在施政報告對人才政策有所着墨,筆者十分期待。但香港應搶什麼人才、如何搶人才,乃至如何留住人才?這三方面都值得特區政府深刻探討,筆者斗膽拋磚引玉,從香港的人才政策制訂及人才競爭力入手,深入淺出嘗試剖析。

新加坡英國引才政策的共通點
除了新加坡推出的新工作簽證計劃外,英國早在本年中已啓動「高潛力個人簽證」計劃,向英國以外的全球50所頂尖大學(包括我國的清華、北大、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大學)招攬人才。新加坡與英國的兩個引才政策都有一個共通點,便是對申請者的家屬表示歡迎,前者的新工作簽證計劃更允許家屬在獲得同意書後,不必另行申請工作文件,便可一起前往當地就業。不難看出兩地的人才政策都抓住人才家屬希望得到妥善安置的特性,使相關計劃誘因大幅增加。
此外,與香港鄰近的粵港澳大灣區各省市,早在幾年前便已陸續出台各項人才招徠政策。深圳2011年已推出「孔雀計劃」,大規模、大手筆、成體系地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為合資格人才提供80萬至150萬人民幣不等的獎勵補貼,並額外從外來人才落戶、子女教育、配偶就業、保險等方面提供援助。作為內地城市首個指標性的大規模國際人才引進計劃,成功為深圳整體發展提供支點,大疆創新、光峰科技等科創企業都是該計劃的受益人。去年9月深圳市政府又進一步實施「鵬城孔雀計劃」,就是為了更聚焦深圳重點支持的產業和技術領域,擴大高精尖缺人才的覆蓋範圍。
相比上文提到的3項人才引進計劃,香港近幾年卻未能在人才政策上有所突破。雖然現有優秀人才入境計劃(優才計劃)及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專才計劃)吸引人才來港,但香港優才及專才協會過去就收到不少來自優才、專才群體的成員指出,他們既不享有普羅市民的大部分福利政策,更苦於香港的樓價、生活水平和子女教育壓力等多方面因素,大嘆待遇與周邊地區大不相同,甚至有被政府放任自流之感,讓人難以接受。即使去年政府將優才計劃名額由2000增至4000個,但不少經有關計劃來港的人士都表示長遠在港安居面臨困難,恐無法安心奉獻。
清華大學經管學院互聯網發展與治理研究中心曾於2019年與LinkedIn聯合發布《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與人才發展研究報告》,指出2016至2017年間,澳門與香港的勞動力增長均呈現明顯下降趨勢,變化率分別為-2.73%及-2.55%;而2017年勞動力增長速度最快的城市是東莞和珠海,增長率均逾4%。隨着大灣區內部聯通性的逐漸提升,及大灣區經濟一體化的推進,必將進一步帶動港澳勞動力和人才向珠海橫琴、廣州南沙、深圳等內陸城市進一步回流。

思維不能局限於簽證問題
因此,特區政府要追趕人才流失,不能再將人才引進的思維局限於簽證問題,應設立專責部門或委託專責機構,全面且完善地檢討香港的人才政策,並積極針對國家「十四五」規劃中給予香港的戰略定位,制訂本港未來產業發展藍圖和佈局,及有針對性的人才引進策略,包括制訂「高端人才回港資助先導計劃」,圍繞本港應重點發展的領域和產業,重點吸引有本港永久居民身分,且在海外獲得博士學位的傑出人才回港就業、定居,並為已回港工作逾6個月的人才提供一筆過或分批付款的津貼,配合其他幫助人才及家屬安居的各項津貼和政策,增加誘因,刺激人才留港的意欲。
總括而言,人才的規劃確非一朝一夕能夠做好,但只有上述各項工作落實到位,才能幫助政府吸引、留住人才,讓人才扎根香港、枝繁葉茂。

作者是香港優才及專才協會理事兼政策研究中心副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