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優專協會理事劉國熙在明報撰文表示,特區政府是時候考慮重新啟動基層組織的規範化建設,甚至可考慮內地各省市政府的管理制度,在香港設立類似居民委員會的基層組織,以配合落實防疫。
截至執筆當日,中央已援港總計逾9億人民幣的物資,各項救助設施也在趕工,但仍無法打破疫情膠着狀態。筆者認為,原因之一就是政府施政未有紮實的群眾基礎,無法做到與民間的上傳下達。筆者同意有學者指出(註),近年港府有仰賴社交媒體與群眾溝通的趨勢。全球各國皆如此,只要不太過分,本無可厚非,但在此之下,務必要有紮實群眾基礎,否則就只是空中樓閣,再好的公關手段,都無法成為政府與民間互通聲氣的媒介。

區議會職能需加強 甚或重設互委會

沒有基層組織配合政府進行系統性的抗疫,若非目前民間不少同鄉社團、義工組織與地區幹事呼應國家號召,各自奮勇抗疫,政府幾乎要成為「光棍司令」。這突顯出培養勇於呼應政府動員的民間組織,在疫情等重大事件中,尤為重要,但目前香港仍欠缺真正具清晰定位和職能的基層組織。
區議會當屬最接近基層的組織,並屬下沉到基層民眾的非官方諮詢架構,理論上應透過民意的上傳下達,讓政府與民眾緊密連接在一起,但民政局相關指引並未明確這一角色,加上過去區議會的日漸泛政治化,更遑論與政府平心靜氣交流。筆者認為,政府是時候考慮重新啟動基層組織的規範化建設,甚至可考慮內地各省市政府的管理制度,在香港設立類似居民委員會的基層組織,受民政局「領導」。配合清晰的政治思想和方針,幫助政府落實各項民生相關政策,讓區議會與居民委員會,一個負責「監察」政府,一個負責「協助」政府施政,相互補位。

養兵千日 當用在一時

必須緊記「民生無小事」,基層組織的設立,就是應該透過解決當區基層市民的瑣碎生活問題,建立起鄰里守望相助的精神,一有重大疫情或事故發生,需要「封城」或「禁足」,都能迅速應變,配合政府做物資派送、協助長者等行動不便人士檢測甚至疫苗接種等工作,減輕基層尤其是生活條件惡劣的市民在疫情下的窘境。
最後,筆者認為有必要清晰定義基層組織的功能和職責。首先,設立基層組織的出發點必須是以民為本,透過為市民解決落地甚至瑣碎的民生事務,建立良好群眾關係。其次,充分理解基層市民或相關持份者對政府工作的意見,成為政府蒐集民情的重要渠道。其三,要勇於執行、宣傳政府決議和政策,在政策落地執行上起帶頭作用。
歸根究柢,要做到良政善治,政府不能對民情一無所知,要勇於與民眾接觸和推行系統性的民心工程,當再次遇到像疫情這種要動員社會全部力量的關鍵時期,才能做到「一呼百應,全民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