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除香港積弊 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 2021 政 府 施 政 報 告 》 建 議 書
香 港 優 才 及 專 才 協 會
引 言
香港優才及專才協會於2013年成立,作為香港唯一一個以促進通過優才和專才計劃來港人士交流、加強與香港社會融合的專業組織,協會目前各類會員超過1.2萬,並設立了13個行業委員會、12個職能委員會,及12個地區事務委員會。此外,協會於2020年亦成立政策研究中心,面向協會內部過萬名會員及全社會,進行相應政策研究及倡議,爭取為特區政府在改善香港社會政治、民生及吸引優才專才等各方面提出有建設性意見。
就此,香港優才及專才協對2021至2022年度《施政報告》以「革除香港積弊 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主題,向特區政府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 對於外來人才給予「市民待遇」,提升新來港人才對香港的歸屬感。本會大部份優才、專才簽證(含輸入內地人才計劃、一般就業計劃和IANG計劃等)持有者等各類別會員都認為政府應更注重人才對香港的歸屬感。特區政府時常忽略人才的情感需求,以經濟條件來衡量外來人才在港的需求,令人才對香港產生既嚮往又疏離的感覺。在「派糖」等全民福利性政策時應該將在港人才群體納入其中,全方位提高人才的居港待遇,提升香港對於人才的吸引力,不應僅以永居身份或經濟條件作為一刀切參考指標。
2. 對於頂尖人才或稀缺人才的引進,應參考其他城市給予現金獎勵和各類生活上補貼。在強調創新科技引領經濟的今天,城市、區域和國家之間爭奪人才越發激烈。香港政府應該跟上步伐,以獎勵的形式吸引人才落戶香港,同時為人才提供住屋、醫療和子女教育等補貼措施,令他們能夠在港安居,全心奉獻。
3. 儘快落實不同行業和資格的互認制度,對例如醫療、建築業等需求缺口巨大的行業,儘快擴大資格互認範圍,更積極引入海外或內地的相關人才。香港社會長期面對醫護人手、建造業人手不足等問題,直接影響民生福祉,特區政府應該及早了解有關行業在其他地區的資格認證水平,配以本地的短期實踐和理論銜接,吸引更多外地人才到港,緩解相關行業的專業人手荒的問題。
二. 土地房屋
1. 設立印花稅退稅補償機制。優專才在港同樣面對置業難等住屋問題,我們建議應允許優專才在港購置私樓,並在成為香港永久居民後退回買家印花稅部份,以吸引人才長期居港,安心奉獻。據本會曾進行的調研發現,在港的住屋問題直接影響到人才的留港發展意願。部份人才群體有能力購買私樓,但因身份問題,需要繳付大額買家印花稅,他們殷切渴望,政府能在不影響整體樓市的情況下,調整印花稅措施,採用退稅的補償機制,助力人才「上車」。
2. 積極尋覓土地,合理佈局土地用途,大膽作為,長遠解決房屋問題。近期,社會上有聲音要求政府積極運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合適的私人土地做公共用途。面對香港長期的土地緊缺問題,本會認為有關建議也值得政府仔細考量。此外,對於「明日大嶼」等填海舉措,政府也應積極推進,助力香港的長遠發展和區域佈局。本會認為土地問題衍生的房屋問題,需要政府破格思維,以市民福祉為依歸,敢於擔當,勇於作為,不可再蹉跎歲月,切實解決市民住屋需求,不要讓房屋議題成為社會不穩、阻礙發展的「計時炸彈」。
3. 打造灣區內的生活配套圈,長遠優化大灣區通勤效率,促進市民和人才跨境生活。在疫情前,大灣區城市一小時的生活圈已初見雛形,市民來往大灣區城市十分便捷。惜疫情妨礙,現在西九龍高鐵暫停,關口未通,令香港民眾和灣區城市的交流極其低效。政府長遠應該優化和灣區連接的道路和軌道交通,提升灣區通勤效率,引導市民跨境居住,減輕本港住屋需求。短期來說,本會殷切期望特區政府儘快和內地達成通關協議,令市民和人才群體可以用快捷的方式來往內地城市。
三. 金融
1. 香港作爲區域經濟開放體,因背靠内地、面向全球,憑藉「一國兩制」優勢,與内地經濟發展高度共振,不斷深化發展與内地相關經濟、金融領域的有效融合,籍此保持强勁的全球競爭力以應對外部環境的高度不確定性和系統性風險的挑戰。
2. 要切實把握人民幣國際化本土中心的歷史地位,緊抓機遇大力發展人民幣離岸市場,找到差距,强化香港作爲人民幣業務樞紐、國際資產管理中心的職能和影響力。隨著十四五規劃穩步推進,人民幣資產的長期回報將進一步釋放,人民幣資產在全球大類配置中的重要性會愈加凸顯,有望成爲全球長綫資金的穩定器和壓艙石,香港要成爲分享未來中國紅利的超級金融聯繫平臺,發揮資本雙向流動的門戶優勢,加大香港金融業的發展縱深,加强金融創新,通過互聯互通獲得長期發展機遇。
3. 加快調整相關產業金融配套政策,發揮香港國際金融資本聚集地和内外雙循環特殊連接點的優勢,大力對適合香港的特定產業進行疏導,通過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和内地其他產業聚集地的廣泛合作,助力香港解決產業均衡和擴大就業的實際社會問題。
四. 物流
1. 投入支持葵涌貨櫃碼頭和香港國際機場與內地和世界物流樞紐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支持郵局重建項目,加快郵政國際寄遞中心建設,融入國家建設世界級港口群和機場群的計劃。
2. 加快發展冷鏈物流,簡化冷鏈牌照批核程序,增加誘因鼓勵食品及醫藥冷鏈物流供應商發牌,透過工會等組織階段性會議同步信息,增加誘因鼓勵物流樞紐設施和末端配送節點建設。
3. 在航運方面,加強提供世界級航運法律及其他專業服務的優勢,提供政府補貼鼓勵企業重點發展高端和專業物流服務,如:食品及醫藥冷鏈物流、危險品物流相關服務、跨境電商物流等。
4. 在空運方面,提升國際航空樞紐地位,正在機場興建的高端物流中心作為標竿項目進行宣傳,提升香港物流業競爭力。
五. 文化產業
1. 充分運用好香港「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這一獨有的歷史機遇, 加強中國在國際上的宣傳話語權、增強我們的軟實力。充分發揮香港多元文化的歷史沉澱優勢,通過和國際上各民族文化的充分交流,來分享擴散中華民族燦爛悠久的歷史、思想、哲學和文化底蘊。通過交流互鑒,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為推動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相關文化發展生態發揮獨特功能和作用。勵志把香港建設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東西方文化融合的典範和高地。
2. 加快完善建立香港全球文化藝術品產權交易平臺和數據庫,增加召開國際文化藝術相關博覽交易會的種類和頻率(疫情期間結合綫上形式),為全球用戶提供最便捷、專業的國際文化藝術交易服務,發起和積極參與相關不同文化藝術界別的國際行業交易標準的制定。加大文化藝術與金融的融合,設立更多鼓勵政策、建立相關金融工具及品種,努力提升香港文化藝術產業在GDP中的比重,為香港創造更多的發展就業機會,提供新的經濟內升動力。
3. 迫切需要在香港市民中,尤其是青少年中加強國民身份認同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普及熏陶,從而有力的增強文化自信,國家歸屬感和國家身份認同,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充分協調社會專業團體、教育和新聞傳媒,積極構建更好的文化藝術人才培育體系和引入政策,大幅度增加對內交流,利用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發展優勢和內地人口優勢,拓寬香港文化藝術的市場空間。
六. 落實推行《十四五規劃》
1. 著手制定《十四五規劃目標和遠景綱要》,定下未來五年工作基調 。「五年規劃」是內地體制特色。香港奉行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在政治體制和意識形態上與內地不同。推行「五年規劃」知易行難。港府角色需從傳統的撥地、提供支援性質的撥款、提供稅務優惠等引導、支援、鼓勵作用逐步向加強力度、自上而下主導規劃進行過渡,向內地地方政府借鑒經驗並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港澳辦副主任黃柳權提到香港對接「十四五規劃」,最重要是「理念對接、思路對接」。要配合國家的發展戰略,香港在複雜的國際環境中必須「站穩立場」,積極主動維護國家安全,提供誘因增加疫苗接種率並持續強檢以應對中美貿易惡化及新冠疫情影響下出現的新局面。必須制定一套具體的融入措施,只在一些建設項目上做配合並不足夠。
2. 在特區政府內部成立專責小組,由行政長官及特首辦親自督導,協調各部門,針對十四五規劃制定香港未來發展藍圖及指標 。香港政府架構和內地城市不同,特區政府除了加深認識《十四五規劃》的內容外,還應清楚了解涉及香港內容的內地對接部門和對接流程,確保溝通和工作渠道不因制度不同而影響效率。同時,特首領導的專責小組還應該制定發展藍圖、工作時間表和成效指標,定期檢討相關工作的成效。
3. 以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抓手,增強粵港澳在規劃和發展方面的協調力度。在國家和廣東省層面都設有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由發展改革委負責日常事務。香港方面,成立了由行政長官擔任主席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督導委員會, 成員包括所有司局長,負責全面統籌香港特區參與大灣區建設的事宜;政制及內地事務局設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辦公室,並委任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專員。澳門方面,成立有由行政長官擔任主席的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工作委員會, 負責統籌澳門特區參與大灣區建設的總體設計和工作部署;政策研究和區域發展局負責日常事務。灣區內地9座城市均成立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建議以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為工作層面的議事協調機構,促成各級各地實現有效溝通、形成政策合力。
七. 雙循環
1. 香港是外向型的發達經濟體,以金融、貿易與物流、專業服務業等為主導產業,文創、教育、創科等六項具有重大發展潛力的優勢產業在GDP總量和吸納就業人口方面佔比僅一成左右。無論是主導產業,還是優勢產業,未來的發展都不能局限在本港,需要更廣闊的市場空間。這個空間首先就在祖國內地、在粵港澳大灣區。在國家「十四五規劃」中,粵港澳大灣區將經濟多元可持續發展、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這是一個歷史性機遇,香港應找準定位,以更積極的姿態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搭乘國家發展快車。
2. 在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國家經濟發展格局中,香港可以很好擔任「超級聯繫人」作用。一方面,香港有跟世界接軌的經驗,可以協助國家在各種國際行業組織、學術組織、非政府機構等場景發聲,做好國際化網絡。另一方面,香港的金融業和專業服務業等主導產業可以和內地城市企業拼船出海,通過協助他們更好地開拓國際市場而獲得更大發展。
3. 在國家經濟內循環方面,香港也應該是內循環的一部分,可以積極配合國家的發展方向。中國經濟正在由高速發展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科創、教育、文創等香港的優勢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可以深度嵌入經濟內循環,在研發、生產、推廣等環節與內地的產業鏈相融合,共同打造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協助內地經濟轉型升級、推動香港再工業化和經濟多元化進程。
八. 全面落實「愛國者治港」 大刀闊斧推動政府架構改革
1. 確立國家觀念,維護國家安全。政府公務員作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管治架構的重要執行者,務必堅守和秉持對國家忠誠、熱愛香港、確保香港未來發展繁榮穩定的決心和使命。建議政府加強對公務員在《憲法》、《基本法》、《港區國安法》的宣傳教育工作,讓公務員充分理解《憲法》與《基本法》,國家與地方的關係。此外,加強、加快落實公務員內地「掛職」安排,培養特區政府政治實幹人才。
2. 大力提升政府行政效率。自回歸以來,特區政府雖有清晰架構,但未有靈活制度配合,導致疊床架屋,在各項政策範疇上的研究、審批、執行均效率低下,延誤發展良機。建議政府大刀闊斧進行架構重組及改革,加強部門之間的溝通和執行。
3. 推動地方政府部門改革,以民為本,急民所急。民生無小事,公務員應放棄過往「精英主義」的思維及作風,與市民同聲同氣。建議政府在全港各區委派地區專員及團隊,專責在地區負責協調當區各部門及地區持份者,跟進並解決各項民生問題。此外,政府亦應在各區的治理架構中訂立清晰施政目標及指標,並且定時作出成效評估及目標檢討,以便適時作出調整。
香港優才及專才協會未來將繼續就各項公共政策反映民意、提供建言,身體力行協助特區政府增強管治的效能與市民的信心。
(報告主要由政研中心劉姝君、劉國熙、關煒曦、錢旻毅、魏文傑撰寫,陳嘉欣校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