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身邊有很多朋友詢問關於在香港的擇校問題,特別是有些原本在內地生活的朋友。我相信不論是在香港還是其他城市,孩子上學都是家長特別關注的問題。希望為孩子找到一所好學校,也是為人父母一個重要的課題。 我的孩子經歷了上海和香港兩地的教育,也經歷了不同類型的香港學校,我想把我們家庭在經歷擇校是的經驗及關鍵點和大家分享探討。
- 在香港入學的資格與流程
所有適齡學生,只要擁有香港居留權,都可申請在香港入學。除了在香港出生的孩子,對於非香港出生,但父母持中國或者海外國家護照,又以優才、專才或其他工作簽證方式在香港居留,那麼孩子也都可以申請本地的學校,只要跟隨簽注有效時間,都可在香港接受教育。有一個區別是,在香港上學,不代表都可以以香港區考生的資格申請內地大學,只有持香港永久居民證件以回鄉證的學生,才能以港澳中學生的資格報考內地心大學。
就報考學校的方式而言,在適齡時參加全港學校入學統籌分配是一種方式。如果錯過了小一和中一的分配入學,或在原來學校學習後覺得不合適,那插班入學,通常所說的「叩門」申請,也是非常可行的方式。
通常在每年的3月至5月,很多學校會視各年級學生人數的實際情況,有可能會產生多餘學額。這時,學校通常都會在官網上公佈下一學年(也就是同年9月)插班入學申請的各項內容。對於家長而言,這也是一個留意心儀學校的好機會。如果心儀學校官網沒有公佈相關資訊,家長也可直接致電學校,和老師有一個初步溝通,詢問有關安排,並留下聯絡方式,爭取把孩子的各項資料交至學校。倘若學校有多餘的學額,就會在第一時間聯絡家長。
此外,如果是新到港的學生,錯過了所有的入學時間,特區政府教育局有相關學位安排支援部門,在全港各區域教育服務中心,可為有需要的學生聯繫區內的各個學校,進行配對。
大多家長會對插班入學和教育服務中心支援這兩種方式不太關注,或者忽略,或者認為沒有用。就我本人親身經歷而言,這兩種方式都非常奏效,是可以幫助孩子進入心儀學校的備選方法。
- 香港的教育到底有些怎樣的特色? 又有怎樣的優勢?
經歷了「修例風波」後,香港的教育問題受到更為廣泛的關注。每個家庭的背景、經歷和觀點都有所不同,但對於普通家長而言,有一些共性的特點,可以和大家分享,幫助孩子選擇更合適的學校。
香港中小學分類按學費的地列方式分為
- 第一類:政府官立學校(學費由香港政府資助)
- 第二類:私立、直資學校(由民間團體發起辦學,其中包括宗教,企業,慈善機構等各類團體,政府撥給學校部分經費,另外部分學費由學生自付)
- 第三類:國際學校(學費完全由學生自付)
不管以上哪一類學校,學校都享有非常大的自主權。不同的辦學團體,也會基於各自的目標和辦學理想宗旨,建設各自的教學內容,甚至各科目的設置,教材都不是統一規定,而是可以自行選擇。就算是政府的官立學校,對於教學的安排,學校也有很大的自主權。這樣一種校本模式,使得每一家學校的特色都不盡相同,會有自己的風格和傳統優勢。
除了校本模式的基礎學習架構,香港回歸後設立的優質教育基金,更是補充了各種經費不足等問題,讓學校可以按照自己的特點,對於資優生開展更加深入且有特色的項目,從而進一步充實豐富香港學生的學習內容。
- 學校的辦學理念、宗旨以及學校價值觀
基於學校自主的教學模式,家長在擇校時除了衡量學校特色外,個人認為學校的主要辦學團體所尊崇的宗旨、辦學理念和學校的價值觀和文化才是真正核心重要的因素。
在小學階段,我選擇給孩子報考了一所政府津貼小學,主要以粵語為上課語言,另外加強英文和普通話的學習。在這個階段,孩子更多地體會到香港本地文化的薰陶,學校更多地遵從教育局的基本指導,對於國情,歷史都有客觀的教導,也為中文的閱讀和寫作打下扎實的基本功。而在學校系統教育中不足的英語部分,就在校外學習中加以補足。
在即將進入中學階段時,我們沒有選擇繼續讀官立或者本地直資學校,而是選擇偏重中華文化並且更加培養孩子多元文化溝通的國際學校。在以英語為上課主要語言,普通話為主交流的學校中,更加註重培養孩子的創造力,為孩子提供各種資源,在可讓孩子發掘自身優勢的環境中學習。
從偏傳統的官立學校轉去國際學校,孩子適應的過程,也是我們家長不斷學習探索的過程。 我認為,很多時候,家長的心態和目標在孩子的成長過程扮演著更加重要的角色。
- 對於孩子成功的定義是什麼?
- 我們想讓孩子實現家長的目標,還是讓孩子達成自己的目標?
- 我們花了多少有效時間與孩子溝通,傾聽他們的喜歡或者不喜歡?
- 我們又花了多少精力幫助他們去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
- 我們是否會把自己的情緒與孩子的所為連結在一起?
-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我們又該如何與他們溝通,獲得他們信任?
每一個話題展開,都是教育學者的研究課題。但是,這些也確實示父母在與孩子共成長時所經歷的問題。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每所學校也因為自主管理的校本模式,具有不同的優勢和特點。在香港這個開放且專業的市場環境中,我們更加可以自由地根據孩子不同的年齡階段,不同的變化和特點,選擇真正適合孩子的學校,讓他更好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