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優才及專才協會主席駱勇接受香港財經時報訪

【BT專訪】政府於2023/24年度的施政報告中提出一系列的搶人才措施,令香港社會開始有所關注,香港優才及專才協會主席駱勇在2010年透過優才計劃來港,至今已經14年時間。他直言人才來港的趨勢「高處未見高」,香港的吸引力仍然十分大!

專才計劃、優才計劃 專才計劃由2003年開始推行,

當中包含多個計劃,包括:

輸入內地人才計劃
一般就業政策
科技人才入境計劃
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

優才計劃則由2006年開始推行,全稱為「優秀人才入境計劃」,兩者的差異在於專才計劃需要申請者在香港公司聘請後才能夠獲得簽證。

高才通計劃

此外,現時還有政府最新推出的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高才通計劃),只要是全球指定頂尖學府的畢業生無須已在香港覓得工作,只需要遞交證件及簡單資料就可以獲得香港身分證。

香港優才及專才協會2013年成立

駱勇主席憶述當初來港時認識到很多同樣透過優才、專才計劃來港的專業人士,發現大家都需要一個平台相互協助,同時也需要以一個群體的名義去爭取權益,因此在2013年作為牽頭人成立了「香港優才及專才協會」。

協會雲集各界的專業人士,因此成立的初衷之一就是希望可以透過相互交流,提高專業水平。此外,亦希望協會能夠作為一個管道,從政策層面為來港的優才及專才爭取權益,所以協會積極參與施政報告的政策倡議,包括買樓印花稅「先免後徵」、消費券等安排,同時亦能讓香港社會能夠更加關心及了解他們這一個群體。

打破誤解產生的隔閡

駱勇主席回憶在優才、專才計劃推行之初,香港社會普遍對計劃不太了解,甚至對他們產生誤解。

但是在香港優才及專才協會成立之時,優才、專才計劃已經推行了一段頗長時間,有大批優秀的人才來港並為香港作出貢獻,但卻沒有一個平台去幫助及關心這個群體。所以,他們希望能夠以協會作為一個載體,透過不同的活動和宣傳來讓香港大眾以及企業對來港專才及優才有更多了解。

近15,000名註冊會員

香港優才及專才協會的會員分為3大類,包括個人會員、企業會員和機構會員,現時協會的個人會員中有近15,000名註冊會員和約7至8萬名一般會員,企業會員亦有不少香港的大型企業,機構會員則是不同的學校、團體等非企業的機構。

協會的個人會員中就有近15,000位註冊會員

香港優才及專才協會的會員涵蓋各行各業、各種背景的專業人士,其招收的會員分為5類,當中包括透過優才、專才計劃來港的人士、以學生簽證來港留學的在讀學生、香港本地專業人士的優專之友等。

3類活動適應香港生活

為了促進新來港的優才及專才可以儘快適應香港的生活,香港優才及專才協會過去舉辦了眾多的活動,幾乎每週都有不同的活動,當中可以分為3大類別,分別為:

融入香港
扎根香港
服務香港

(1)融入香港

由於新來港的優才及專才對香港社會仍然處於陌生階段,因此協會藉由舉辦「香港知多啲」、新來港人才專題會等活動,邀請各方面的專家,幫助他們了解香港的各方面,包括醫療、教育、地產等,可以更好地融入香港社會。

(2)扎根香港

此外,協會「扎根香港」系列活動之一的「優專沙龍」邀請來港多年的優才及專才會員,向其他會員分享自己的經驗、行業的發展等。

另外亦有專門為非本地畢業生舉辦的活動,向他們講解求職、創業等職場相關的資訊, 以及如何在畢業後留在香港。

(3)服務香港

「服務香港」系列的活動相當豐富,包括與局長、立法會議員見面,與不同政府部門溝通、了解政府政策,以便更好地去服務香港。同時,他們亦可以透過這些機會提出不同的訴求、以及對從事行業的建議等。

此外,「服務香港」的活動還有協會的年度盛事——「香港國際人才高峰論壇」。

香港國際人才高峰論壇

「香港國際人才高峰論壇」在2023年已經連續舉辦到第三屆,有來自世界各地近2,000名人士參與,今屆的與會者更包括聯合國代表、香港政府部門、大灣區及內地不同地區政府、新加坡政府、馬來西亞政府,以及眾多機構和企業等,齊聚會展討論人才的交流合作。

「香港國際人才高峰論壇」有來自世界各地近2,000人參與盛會

人才來港「高處未見高」

對於人才來港的趨勢,駱主席就直言「高處未見高」。尤其是近年來,見到來港的內地優才及專才群體有明顯的增長,駱勇主席引述自身的經驗,他在2010年透過優才計劃申請來港時,當年世界各地的申請中,只有約210個申請獲批。但是現時各種計劃加起來每個月就有1萬多人獲批來港,是一個幾何級的增長。

駱勇主席亦指出搶人才是一個全球的趨勢,再加上新推出的高才通計劃,政府在人才政策方面亦不斷地在簡化和優化,所以他相信未來幾年間外地人才來港的趨勢仍會持續。

4點證香港吸引力仍強勁

雖然近年有不少聲音質疑香港的吸引力已經不及北京、上海等內地大城市,但駱勇主席卻認為香港仍然有獨特的優勢,並指出香港的以下4點優勢:

(1)金融業發展領先

北京、上海、深圳等程式有各自優勢的行業,但從金融業的角度出發,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金融業的發展始終較為領先, 亦與國際金融體系更加融合。

因此,金融業各個範疇的人才需求都十分大,可以為外來人才提供更多的發展的機會,他們亦更偏向選擇金融行業相關的工作。

科技產業發展不及內地

相較之下,香港在科技、互聯網相關產業的發展就不及內地進步。不過,駱勇主席觀察到近年香港創新科技行業的人才增長得很快,創科產業的發展迅速,所以政府積極尋求更多IT、理工科相關人才,這方面的人才的申請亦較容易。

(2)職場文化重視專業程度

此外,駱勇主席非常欣賞香港的職場文化十分強調專業性,他認為香港是一個高度專業化的社會,大家各司其職、分工明確。另外,在薪酬上香港的職位亦較其他內地城市高。

 

駱主席非常欣賞香港職場強調專業性

雖然不少人認為香港的工時長,但駱勇主席認為香港的加班時間其實不如內地多,大部分都只需要上班時間內做好份內事就可以,沒有下班的應酬文化,亦是他欣賞香港職場文化的其中一點。

通訊方式較傳統

不過,香港職場在通訊交流的方式上較為傳統,仍然採用傳真、電郵、寄信等方式,較少使用互聯網工具。反而是內地職場更多使用不同的互聯網工具,在這方面香港就不如內地方便。

內地人才求職困難

縱然有來港優才及專才的數量不斷增加,但是他們在香港求職仍然遇到不少困難。一來香港屬於高度競爭的社會,不乏各種人才;二來香港和內地的求職途徑有很大差異,內地一般會在學校舉辦招聘會,招聘應屆畢業生,而香港人比較習慣透過網絡遞交履歷,而一些中高層的職位則需要通過獵頭、中介公司介紹。

駱勇主席亦提到香港企業對工作經驗要求較高,希望員工可以馬上為公司創造收益。對於一些內地畢業生而言,較難馬上取得在港工作的經驗,導致在求職時屢遇困難。

(3)制度嚴謹

駱勇主席同時稱讚香港作為一個法治社會,制度十分嚴謹。以亂拋垃圾為例,香港執法非常嚴格,在內地則相對上較有自由度。

另外,他亦表示香港人排隊很有秩序,在乘搭巴士、地鐵等公共交通工具時,人與人之間會保有一個舒適的距離,不會過分擠擁。雖然現時內地也在不斷進步,但是對於在香港生活多年的他而言,返回內地時反而有點不習慣。

(4)教育資源豐富

再者,從人才來港的原因來看,優才、專才之所以選擇來到香港,主要有2大原因,分別是:

子女教育
個人發展

據他觀察,近1、2年間有更多優才及專才會因為子女教育的考量而選擇來港,佔整體的7至8成,其因是香港有一國兩制的優勢、教育資源亦十分很豐富。不過,雖然有不少人才是為了子女而選擇來港,但父母亦同時會在香港尋求個人事業發展的機會。

外地人才可帶動樓市?
大批外地人才來港,住屋需求亦是十分值得關注的一環。在行政長官於2023/24年度施政報告宣布為外來人才的買樓印花稅實施「先免後徵」後,不少地產界人士都憧憬可以靠內地優才及專才帶動樓市。

駱勇主席認為對於資金充裕的優才及專才而言,他們有確切的住屋需求,同時他們仍然看好香港的樓市。

減辣後買樓比例上升

雖然近年香港樓市持續下行,但他們相信下跌的幅度不會過於嚴重,對香港的樓市仍然保有信心。此外,現時有不少新盤都有針對人才計劃提供不同優惠,吸引外地人才入市。

因此,駱勇主席認同在實施「先免後徵」後,選擇在港置業的外地人才比例的確有明顯上升,但也不會很快升到很高的比例,他同時也指出帶動香港樓市不能完全依靠這個外地人才。

協會舉辦不同活動協助專才和優才融入香港

偏好新界區、方便來往內地
駱勇主席指出比起港島和九龍區,來港專才及優才較喜歡選擇居住在新界區,例如元朗、屯門、將軍澳等地區。一來因為新界區的樓價相對上較低,因此居住空間相對較大,二來往返內地的交通亦相當方便。

此外,由於專才和優才大多從事金融行業,所以方便前往中環等金融機構集中地的奧運站附近也是他們的置業之選,還有新盤較多的啟德亦頗受歡迎。

理財產品首選保險
優才和專才來港後,除了有住屋需求外,還有理財的需要。駱主席觀察到大部分優才和專才來港後首選的理財產品都是保險。香港的醫療費用昂貴,從而產生對醫療相關保障的需求。而且,香港的保險產品眾多,不少在提供保障的同時,亦能給予投保人較高的投資回報,因此受到不少新來港專才及優才的喜愛。

此外,香港的金融市場成熟,選擇投資股票的亦不在少數,加上近年盛行的虛擬資產也有不少外地人才投資。

人才來港相當於「將蛋糕做大」

面對香港社會擔心外地人才來港會與本地人才造成競爭,駱勇主席就正面回應:「競爭,肯定會競爭的」,但是他認為更多專才和優才來港就相當於「將蛋糕做大」,香港人亦可以從中受益,是雙贏局面。

在經濟角度,更多專才和優才來港可以帶動經濟,「將蛋糕做大」。除了上述提到的置業、理財需求,還可以增加就業職位。駱勇主席表示大部分優才和專才都是擔任高階管理職位,有不少公司都會為此額外新增一個部門,變相提供更多職位。

合作大於競爭

人才角度,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熟人」,培養人才需要一段很長時間,例如現時香港想要快速發展創新科技產業,最直接的方法就係吸納外地的創科人才。

比起競爭、搶資源等說法,香港人與外地人才的更多是互惠互利的關係,雙方的合作大於競爭,香港需要人才推動經濟、產業的發展,港人亦能從這些發展中獲利。而海外和內地的人才則可以為香港作出貢獻的同時,獲得一個理想中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