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才”為香港增新血液 八成來自內地
小漁村如何變身國際大都會?香港的經驗告訴我們,人才是最大奧秘之一。
小漁村如何變身國際大都會?香港的經驗告訴我們,人才是最大奧秘之一。
来源:2013年5月9日 《人民日報》
香港新聞網5月9日電 《人民日報》報導,小漁村如何變身國際大都會?香港的發展經驗告訴我們,人才是最大的奧秘之一。為了鞏固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和應對人口老化等挑戰,香港特區政府自2006年開始推出“優秀人才入境計劃”,吸引高端的優秀人才,提高競爭力。七年過去,香港通過“優才計劃”招攬的人才總數2485人。隨著 最早的一批優才即將正式落戶香港,實施七年的計劃,成敗得失也到了需要審視的時刻。
新血液增活力
香港鞏固國際地位
國家花樣滑冰隊前選手齊佳,2009年獲香港滑冰聯盟邀請,通過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到香港擔任花樣滑冰教練。2012年,她成功通過優秀人才入境計劃,繼續留港發展。
齊佳說,“朋友常常提到優才計劃,他們覺得這個計劃對個人而言,是一種成就的認同,我個人也認為這是非常有榮譽感的一件事情,所以就申請了。” 她表示,香港中西文化交融,隨時可接收世界各地的新鮮事物,在這裡練習藝術性和創新性要求高的花樣滑冰運動,可說是佔有地利的優勢。
跟齊佳一樣,7年來,通過優才計劃,多方面的人才匯聚香港。行業分佈上,據香港入境處透露,金融行業有588人,科技448人,商貿218人,建築207人,工業製造176人,藝術文化171人。
金融人士最多,香港輸入優秀人才及專才諮詢委員會主席楊敏德表示,相信這與香港近年來積極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和香港金融發展空間大有關係。不過她強調,香港是個多元化社會,除了金融界,優才計劃也希望吸引藝術、文化、醫療等各個領域的人才。
除了領域分佈廣泛,人才的高學歷也是一個普遍特徵。在過去7年引進的2458名人才中,19%具有博士或兩個及兩個以上碩士學位,63%具有碩士或兩個及兩個以上學士學位,學士以上學位90%。
對此,香港入境處簽證及政策部助理處長陳孟麟認為,特區政府7年來通過優才計劃吸引的各行各業人才,為香港的發展注入生機和活力,鞏固了香港作為亞洲國際都會的地位。
兩套打分標準
近八成來自內地
從事金融行業的張新宇是第一批以“綜合計分制”到香港的“優才”,與他同期的還有鋼琴家郎朗、李雲迪等,不過張新宇說,與他不同的是,這些名人用的是“成就計分制”。
陳孟麟介紹,香港優才計劃有兩套打分標準,申請人符合基本資格後,將根據兩套計算制度中的一套來算分。“綜合計分制”是通過對申請人年齡、學 歷、工作經驗、語言能力、家庭背景等計分,一般的人才是通過這套計分申請。“成就計分制”適用於具備超凡才能或技術,並擁有傑出成就的人士,內地的一些明 星和奧運冠軍,如章子怡、湯唯、李寧等,就是通過這套計分到香港的。
優才名人云集,加上媒體的炒作,不免讓很多人感覺高不可攀。陳孟麟說,社會對此存在誤讀,其實名人只佔優才的很少一部分,92%的成功申請人都是通過綜合計分制入境的優才。
過去7年,截至今年3月底,香港入境處共接獲9142宗申請,2458人獲批,獲批率27%。成功申請人中,內地人佔78%,共1912人。
配額多獲批少
程式複雜耗時久
香港優才計劃每年的配額有1000名,過去幾年,每年獲批的人數平均只有兩三百人,最高時2009年批准了593人。獲批數目每年都沒有達到配 額上限,香港入境處認為,是由於推廣的不夠,未來要加強對計劃的推廣。不過有申請者則認為,優才計劃的人才標準和申請程式複雜是很大的限制,影響吸引力。
優才計劃的申請一般需要過五道關,第一步要根據自身的情況,包括國籍、年齡、經濟能力、學歷等,判斷是否符合基本資格;符合資格後,第二步就要 按照兩種計分制的一種來計分,分數及格後才能提交申請;接下來第三步就是由“輸入優秀人才及專才委員會”來甄選,委員會由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組成,每屆任 期兩年,3個月召開一次會議,委員會做出批准建議;之後第四步獲批准的人士要到香港入境處面試;最後,面試過關獲簽發入境簽證,申請才算成功。
在廣州從事中樂器教育的薛樂曾嘗試申請香港的優才計劃,不過在申請環節她放棄了。她說,香港優才計劃申請的環節程式冗繁、批復的時間太長,一般 來說,從遞交申請到獲得批准一般需要兩到3個月。對於有意在香港發展的人士來說,薛樂認為,3個月時間足以在香港找到工作,通過香港公司辦理工作簽證而不 需再通過優才計劃申請。
薛樂說,從這個角度來看,香港優才計劃效果不顯著不僅僅是推廣的問題。
配套機制不足
學者呼籲更主動攬才
招攬優秀人才,除了一紙簽證,優越的生活配套措施也是很重要的方面。香港恒生管理學院商學院院長蘇偉文教授認為,香港優才計劃沒有起到預期效果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配套措施不足。
蘇偉文說,香港優才計劃引入的是高級人才,高標準有其道理,好的配套也應跟得上,可目前香港在配套機制上與新加坡等地區相比明顯不足,比如香港的國際學校學額不足、空氣品質日益下降、辦公樓供應短缺等都是瓶頸,人才吸引力下降。
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學講座教授陳國賁在一項“內地專才在香港的處境”研究報告中也提到,內地優才到香港後面對不同的適應問題,特區政府在推行優才計劃的同時,還應提供配套措施,協助優才解決困難。
蘇偉文建議,就優才計劃的未來,特區政府應有清晰的戰略思想,不要只停留在執行和處理申請階段,不能只守株待兔,而要著眼全球更主動地招徠人才,加強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