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013年07月19日     香港南華早報

十一年前,當耿春亞第一次踏足香港時,一切都顯得那麼美好。

從安徽淮南考上清華,耿春亞是這個縣城裡為數不多的例子。清華每年只在安徽省錄取幾十名高中畢業生,他是其中一名幸運兒。大學期間,一次暑期赴港實習的經驗,讓香港在他心中烙印,從此念念不能忘。2002年,耿春亞拿著全額獎學金,來到香港城市大學修讀材料工程系碩士,並在畢業後留港創業。他現在已是香港東方蜘蛛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香港特區政府青年事務委員會委員。

「(當年)從內地小縣城到香港繁華大都市,你的內心完全被震撼,連呼吸都覺得帶有自由的氣息。」同時兼任「在港內地畢業生聯合會」主席的耿春亞開玩笑說。

但如今,作為早期「港漂」代表的耿春亞卻不禁感歎:「我們都變了。社會變了,(『港漂』)自身的條件也在變化。」

2003年和2008年,香港特區政府先後兩次出臺政策,放寬對內地人來港讀書和工作的限制。在此影響下,大量內地青年陸續加入這個被戲稱為「港漂」的群體。香港官方對他們的模糊定義是,「內地來港定居未足7年的工作人士」。他們的年齡一般在22-44歲,其中有的畢業於香港大專院校,有的在海外高校學成歸來、希望在港發展,也有的直接被香港公司從內地聘用。

香港政府統計處及入境事務處提供給《南華早報》的資料顯示,目前,這個群體的總人數已超6萬,且在過去十年裡,保持年均15%左右的增長速度。

同時,亦有調查指出,雖然「港漂」總體數量在增長,但真正能在香港落地生根的其實不多。在港內地畢業生聯合會去年的一項調查顯示,一半以上赴港留學的內地學生,畢業後第一年會選擇留下就業;但接下來,只有約兩成「港漂」會在香港逗留五年以上;至於成功領取永久居留的人數,更是少之又少。而香港日益飆升的房租,相對下降的工薪競爭力,持續上漲的學費,以及激化中的中港矛盾,也使內地年輕人在考慮赴港讀書、工作時,有了比以往更多的顧慮。

「香港就像一艘泰坦尼克號,內地則是一艘快艇」。新浪微博上著名帳號「港漂圈」發起人趙磊比喻說。從內地最北端省份黑龍江,到曾經位於國境以南的城市攻讀工程學碩士,趙磊在港居住工作已有五年,目前正從事金融行業。兩年前,他在新浪註冊成立的「港漂圈」微博,已成為廣大「港漂族」分享和交流住房、工作、生活等資訊的重要平臺,粉絲數超過4萬。

「很多人看到泰坦尼克號華麗的一面,都想登船,」趙磊說,「但並不是所有人都看到,它正在下沉。就算看到在下沉,它畢竟還是泰坦尼克號。」

騎驢找馬

港府統計處資料顯示,截至2011年底,內地來港定居未足7年的人數為59,689人。加上2012年內,通過各項計畫獲准逗留香港的14,777人,即使是最保守的估計,「港漂」群體總數也已超過6萬人,而這裡面的九成,都是通過「輸入內地人才計畫」或「非本地畢業生留港/ 回港就業安排」(以下分別簡稱為「人才計畫」和「就業安排」),留在香港。

港府十年前推出「人才計畫」,旨在吸引內地人才來港工作。從2003年7月到今年5月,共有6萬多宗個案獲批。除此之外,其他更多在港的內地學生,則受惠於五年前推出的「 就業安排」 。該計畫希望通過吸引非本地畢業生留港或回港工作,提升香港的人力資源及競爭力。截至今年5月底, 已有超過2萬多人據此獲批准在港工作。

對剛剛從香港中文大學畢業的教育學碩士Amy來說,過去10個月的生活,「忙得跟打仗一樣」。在校時學習、吃飯、睡覺都像打仗,現在畢業、找工作,更有「持久戰」的感覺。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記者遇見Amy那天,她的「營地」是灣仔的入境事務處。記者早上9點45分到達入境處六樓的赴港人才逗留接待處,早起趕來辦理「 就業安排」手續的學生,已排成看不到頭的人龍。Amy坐在凳子上等輪候,人群裡則有人一邊排隊,一邊背著見工的面試內容。

在入境處擁擠的樓道上,記者隨機採訪了10名前來辦理逗留簽證的應屆畢業生。他們中有三人向記者表示,已在內地找到工作,但仍會申請一年的逗留延期。

「很多(內地)同學不打算留(港),但會先拿著(逗留簽證)」,畢業于香港城市大學市場管理學專業的Adrianna說。她表示,自己目前就沒打算留。 「在香港,剛畢業,企業並不會看你以往的經驗。只能做trainee,工資水準就一萬港幣出頭,去掉生活費,所剩無幾。」

更多畢業生則懷著騎驢找馬的心態。 「我(內地和香港)兩邊都在找,看offer哪邊給得好。要留的話,就留7年。」來自香港科技大學工程與企業管理專業的曹說。

同樣來自科大的經濟學碩士生James也表示,薪酬和日後職業發展是他考慮走還是留的主要因素。 「我有同學在上海金融機構找到工作,起步就是兩萬人民幣;另一個同學進了滙豐香港這邊,也就一萬多港幣。」

瑞士信託銀行2010年一項調查顯示,中國內地20歲至30歲的年輕人,收入在過去三年增長了34%,在內地居民各年齡段中,增幅最大。而同年齡段的香港青年,過去十年的工資中位數,不僅不能維持,反而輕微倒退。

中文大學的Amy說,她仍希望留在香港工作,儘管代價之一是承受高昂的​​房租。

根據今年7月初的資料,香港沙田、馬鞍山、西環、紅磡甚至將軍澳等區域,受內地學生湧入的影響,租金大漲。有記錄顯示,有在科技大學就讀的內地生,以月租1.31萬元的價格,租住位於將軍澳的居屋。

同時,非本地學生學費也在上漲。據報導,香港大學學費從去年的平均每學年11.9萬港元漲至13.5萬港元,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等其他香港高等院校,亦從每學年10萬港元漲至11-12萬港元不等。

然而,高漲的房租和學費並未澆熄內地青年赴港的熱情。根據入境處最新數位,2012年內地學生來港就讀總數達16,401人,比2011年上漲27%。

如果可以再選擇一次,還來不來香港?

面對記者的提問,受訪的絕大多數內地畢業生,都報以肯定的回答:「來。」

「港漂」要過蝸居生活

機會的平等和金融市場的成熟度,這是捧捧選擇香港的初衷,也是她堅持逗留到第五年的原因。她說,若無意外,會一直堅守到第七年。香港浸會大學畢業的她,現在是香港中原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組別營業董事。

捧捧說,她熱愛香港,但港府近期推出旨在抑制樓價的新政策,要向非香港永久居民增收15%的買家特別印花稅。讓她十分失望。

「這對『港漂』來說並不公平。」她說,「這意味著除非我們犯傻去交額外的稅,否則最初七年就只能一直保持(租房的)蝸居生活。」

7月7日,中原地產創始人施永青發起了「7.7辣椒苦主大遊行」,抗議政府出臺的特別印花稅等政策打壓了樓市。捧捧說她正在籌備發起一場類似的遊行,表達「港漂」群體的苦處。

施永青在接受《南華早報》記者採訪時曾表示,香港住宅應該優先供給港人,其次滿足其他需求。捧捧反問,何謂港人?

「是否一定要居住滿七年,拿到那張永久居留證你才算香港人?「港漂」也有家室,也有買房的需求,我們是納稅人,把我們歸類為內地炒家,一刀切,並不公平。」

「港漂」遇到這種身份尷尬和體制障礙,並非個別現象。

Arthur碩士畢業于南京一所高校,9年前來港工作,現供職於香港一所律師事務所。對Arthur來說,領取永久居民身份證,意味著失去一些內地機會。「香港人在國內無法接觸非涉港業務。非本國國籍可能帶來一些專業上的限制,不能參與訴訟案件,也不能出庭辯護。」

「和20年前比,內地現在發展的空間和機會大了很多。」Arthur感歎,「現在看來,當年一屆畢業的同學,留在內地的比我們來香港發展的有更多機會。而我留在香港發展,只能說是打一份工而已,和自己來時的預計比有落差。而且幾年下來,和國內的同學一比,差距已經非常大了,要讓它縮小,已經蠻難。」

「港漂」面臨的更多潛在障礙,來自國內瞬息萬變的形勢。Arthur告訴記者,在內地一些的特殊行業,如中小型物流快遞業務、網上銷售、和法律諮詢服務,目前已不太歡迎國外資金進入。這意味著,如果拿了香港永久居民身份,他就要放棄一些內地的商業機會。據瞭解,這亦是一些內地人赴港定居超過7年、卻遲遲未加入香港籍的原因。

對此,耿春亞認為,「港漂」應該學會對自己的前途和生活負責。「留港還是回國,這是個很嚴肅的問題,不能兩邊兼顧,更不應該想著兩邊都要占盡好處。」

在港居住已有十一年之久的耿春亞告知記者,他也還沒有申請香港永久居民身份。

儘管「港漂」們自己在「去」、「留」間還常感困惑,本就人口密集、空間狹小且資源有限的香港社會卻已開始反思。如何應對源源不斷的外來人口,尤其是來自內地的遊客和學生,是去年以來最為香港公眾關注的話題之一。

6月底,有市民在香港報章刊登廣告,反對本地高校大量招收內地學生,佔用本地大學資源。也有指責稱,內地生畢業後留港就業,搶了本地青年飯碗。他們要求減收內地生,保障港人升學和就業。

施永青在接受《南華早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內地精英進入香港,不可避免會與香港青年形成競爭,但良性競爭對社會發展是件好事。「香港青年可以用正面的態度面對這個問題,瞭解我們的長處在哪裡,然後發揮自己的競爭優勢。」

大勢所趨

為了融入香港,「港漂圈」發起人趙磊也放棄了原來學習的工科而轉投金融。雖然還是一臉青春稚氣,但自認是「老港漂」的趙磊,對自己想要的有了清晰的認識。

「你得到一些,就要放棄一些。」他說。

根據香港政策研究所和在港內地畢業生聯合會的研究,在「香港本地就業青年」、「直接來港就業內地青年」和「曾在港就讀後畢業後留港工作內地青年」這三類人才中,香港本地雇主對第三類青年評價最高,認為他們兼具通曉內地、以及受香港教育培養的優勢。

但內地生聯合會最新調查顯示,在港就讀的內地學生中,畢業後留港兩年以上的比率大約只有27%,七成多的內地學生並沒有選擇留港發展。

趙磊表示,從他的個人經驗來看,這個預估「比較靠譜」。「『港漂』來港第四、第五年時是一個轉捩點。能熬過來一般就能熬到7年。」至於離港原因,主要集中在情感歸屬、職業發展規劃及居住環境上。

耿春亞與趙磊同時也都認為,「港漂」人數的不斷增長及其融入香港本地社區,仍是大勢所趨。

「香港一直是一座移民城市,根本就沒有所謂真正的香港人。」趙磊說,「中港融合是個長期趨勢,對『港漂』的需求只會越來越多,『港漂』群的發展也不會逆勢而為。」